药品不良反应(ADR)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、甚至是有害的反应。新品种、新剂型药品不断应用于临床,ADR的发生随之增多;静脉滴注作为临床用药给药途径也大量引发ADR。ADR可累及机体多个器官、系统,其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损伤等变态反应最为常见,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[1]。现对我院2012年22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表进行回顾性分析,掌握ADR的发生特点及临床表现,正确评价ADR的发生,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。
1 资料与方法
收集我院2012年1~12月份上报至浙江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220例ADR报表,用EXCEL电子表格,采取手工筛选方法,分别对ADR报表按报表科室、患者年龄性别、给药途径、药物类别、累及器官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。
2 结果
2.1 ADR报表上报分析:我院2012年1~12月共上报有效ADR报表220例,186例由临床医护人员填写,32例由门诊药房药师询问退药原因时收集所填,另有2例由患者到临床药学咨询时提供,由临床药师填写。
2.2 患者的性别、年龄情况:220例ADR报表中,男性96例(43.6%),女性124例(56.4%),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。患者年龄最小的6个月,最大的85岁,各年龄段的ADR发生率不同,但ADR的高发频率主要集中在中、老年人群,见表l。我院加强儿童用药管理,9岁以下儿童ADR发生率明显下降。
2.3 给药途径的情况:本组调查中,静脉滴注所占的比例最大,有208例占94.55%,其次是口服药引起的占3.18%,静脉给药是ADR发生的主要给药途径,且多为静脉滴注,这与国内其他报道一致,见表2。
表1 发生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
|
年龄(岁)
|
女性
|
男性
|
合计(n)
|
构成比(%)
|
≤9
|
5
|
2
|
7
|
3.18
|
10~19
|
4
|
5
|
9
|
4.09
|
20~29
|
17
|
3
|
20
|
9.09
|
30~39
|
15
|
10
|
25
|
11.36
|
40~49
|
20
|
17
|
37
|
16.82
|
50~59
|
20
|
24
|
44
|
20.00
|
≥60
|
43
|
35
|
78
|
35.45
|
合计
|
124
|
96
|
220
|
99.99
|
表2 发生ADR的给药途径分布
|
给药途径
|
例次
|
构成比(%)
|
静脉滴注
|
208
|
94.55
|
口服给药
|
7
|
3.18
|
静脉注射
|
2
|
0.91
|
皮下注射
|
2
|
0.91
|
肌肉注射
|
1
|
0.45
|
合 计
|
220
|
100.00
|
2.4 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及发生情况:本组引起ADR的药品一共涉及17类,69个品种。以抗微生物药物为最
多,130例,占59.09%,其中引起ADR最多的为头孢菌 素类,共47例,占抗微生物药的36.15%,其次为喹诺酮类,共32例,占抗微生物药的24.62%。此外中成药制剂成为第二多发生ADR的药物,共34例,占15.45%。见表3、4。
表3 220例ADR报表涉及的药品品种及构成比(%)
|
药物分类
|
品种数
|
例数
|
构成比
|
药物分类
|
品种数
|
例数
|
构成比
|
抗微生物药物
|
21
|
130
|
59.09
|
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
|
2
|
3
|
1.36
|
中成药制剂
|
13
|
34
|
15.45
|
呼吸系统药物
|
2
|
2
|
0.91
|
消化系统药物
|
8
|
16
|
7.27
|
解热镇痛及非甾体抗炎药物
|
1
|
1
|
0.45
|
营养治疗药物
|
2
|
6
|
2.73
|
镇痛药物
|
1
|
1
|
0.45
|
激素及调节内分泌功能药
|
4
|
5
|
2.27
|
抗肿瘤药物
|
1
|
1
|
0.45
|
循环系统药物
|
2
|
5
|
2.27
|
治疗精神障碍药物
|
1
|
1
|
0.45
|
神经系统用药物
|
2
|
4
|
1.82
|
解毒药物
|
1
|
1
|
0.45
|
血液系统药物
|
3
|
4
|
1.82
|
其他
|
2
|
2
|
0.91
|
血液制品
|
3
|
4
|
1.82
|
合计
|
69
|
220
|
100.0
|
表4 130例抗微生物药ADR种类分布及构成比(%)
|
抗微生物药种类
|
ADR例数
|
构成比
|
抗微生物药种类
|
ADR例数
|
构成比
|
头孢菌素类
|
47
|
36.15
|
氨基糖苷类
|
2
|
1.54
|
喹诺酮类
|
32
|
24.62
|
克林霉素类
|
2
|
1.54
|
青霉素类
|
24
|
18.46
|
抗结核药
|
2
|
1.54
|
磷霉素类
|
10
|
7.69
|
抗真菌药
|
1
|
0.77
|
抗病毒药
|
5
|
3.85
|
硝基呋喃类
|
1
|
0.77
|
大环内酯类
|
3
|
2.31
|
半合成青霉
|
1
|
0.77
|
|
合 计
|
130
|
100.01
|
2.5 ADR涉及的器官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:在本组220例报表中,大部分ADR的临床表现都是皮肤及其附件
的损害,为99例,占45.00%,可见皮肤过敏为常见的ADR。见表5。
表5 220例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
|
器官或系统
|
例数
|
构成比(%)
|
临床表现
|
皮肤及其附件
|
99
|
45.00
|
皮疹(56) 瘙痒(22) 过敏样反应(12) 潮红(5) 静脉炎(2)
|
|
|
|
血管神经性水肿(1) 面部水肿(1)
|
神经系统
|
46
|
20.91
|
头晕(21) 头痛(8) 视觉异常(4) 盗汗(3)局部麻木(3)
|
|
|
|
耳鸣(1) 肌肉不随意收缩(1) 颈项强直(1) 全身麻木(1)
|
|
|
|
腰背痛(1) 震颤(1) 苍白(1)
|
呼吸系统
|
26
|
11.82
|
憋气(20) 呼吸困难(3) 剧咳(1) 哮喘(1) 喉水肿(1)
|
消化系统
|
25
|
11.36
|
恶心呕吐(21) 腹痛(4)
|
全身损害
|
17
|
7.73
|
寒战(11) 发热(2) 无力(2) 意识模糊(1) 晕厥(1)
|
循环系统
|
5
|
2.27
|
心悸(5)
|
血液系统
|
1
|
0.45
|
白细胞异常(1)
|
其他
|
1
|
0.45
|
光毒反应(1)
|
合计
|
220
|
99.99
|
|
2.6 引起严重ADR的药物及临床表现:在220例报表中,引起严重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过敏性休克,见表6。
表6 引起严重ADR的药物及临床表现
|
临床表现
|
药品名称
|
发生例数
|
过敏性休克
|
磷霉素钠/参麦/冠心宁/左氧氟沙星
|
5
|
呼吸困难
|
痰热清/血栓通
|
3
|
憋气
|
氨曲南
|
1
|
意识模糊
|
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
|
1
|
晕厥
|
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
|
1
|
2.7 患者合并用药情况:在本组220例ADR报表中,只有6例合并用药,占2.73%,这与临床加强管理、减少合并用药有关。
3 讨论
3.1 年龄、性别对ADR的影响:统计显示,ADR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的人群。见表1,≥60岁的78例,占35.45%,这与老年患者体内代谢机制减弱、患病概率高、常患有多种疾病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有关[2],因此,老年患者用药应慎重;40~59岁的中年ADR比例高,这与我县实际就医人群有关;而≤9岁的儿童只占3.18%,这主要因临床对儿童的用药加以重视有关。女性患者ADR的发生率高于男性,占比为 1 :0.77,这与女性身体素质有关,女性对药物敏感、耐受性较差导致药代学和药效学的差异,用药后比男性发生ADR的危险性大[3]。临床用药应关注特殊人群,实行个体化给药方案。
3.2 给药途径与发生ADR的关系:见表2,220例中因静脉滴注给药发生ADR的有208例,占总例数的94.55%;口服给药的7例,占总例数的3.18%,静脉滴注出现的几率最高,与注射剂静脉给药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,药液的pH值、渗透压、微粒、内毒素等多种因素成为引发ADR的直接诱因[4]。要求医生在临床用药时,特别是静脉注射药品时,要仔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,根据病情需要,合理用药,减少ADR的发生。建议临床医生遵循“能口服不肌注,能肌注不静滴”的原则。
3.3 ADR所涉及的药物
3.3.1抗微生物药物:见表3,引发ADR涉及的药物以抗微生物药居多,占总例数的59.09%。这与医生对抗生素的应用存在用药指征不严、联用多种抗生素、剂量过大、疗程过长等因素有关,造成了抗生素的滥用。表4显示,抗感染药物中以头孢菌素类、喹诺酮类最多,分别占抗感染药的36.15%、24.62%,与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基本一致[5]。因头孢菌素使用的品种多,使用频率大,发生ADR情况多见。其次是喹诺酮类药物,因为其抗菌谱广,活性强等优点广泛用于临床,代表药物有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,主要发生胃肠道反应和神经系统反应。抗生素的滥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ADR发生的几率,而且还造成了细菌的耐药性。临床医生应严格掌握指征,使用时应遵循“最小有效剂量,最短必需疗程”的原则,以减少ADR的发生。
3.3.2中成药制剂:中成药制剂引起的ADR不容忽视。220例报表中,涉及中成药制剂13种34例,占总例数的15.45%,仅次于抗微生物药物,成为本组报表中第二大引起ADR的药品种类,这与中成药制剂的特点有关:a 成分复杂,b 杂质残留,c 制剂配伍。有统计表明,70%中成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是不合理使用造成的,这与中成药注射剂的使用范围、频率加大有关[6]。加强对中成药制剂ADR的报告、监测与分析,才能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,进一步提高中成药制剂临床应用安全性。
3.4 ADR的类型
3.4.1见表5。ADR类型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,占总例数的45.00%,临床表现以皮疹、瘙痒、过敏样反应为主。这是因为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容易观察和诊断,不易与其他疾病混淆,上报率高[7]。虽然ADR在皮肤及其附件发生率高,但其损害一般症状较轻,停药或抗过敏治疗后症状即可治愈和好转。其次是神经系统、消化系统及全身损害症状,分别占总例数的20.91%、11.82%、11.36%。对于较隐匿的肝肾功能损害、血液系统损害等对患者危害较大又不易察觉的ADR,临床需要留意患者既往的病史、过敏史等,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,加强对相关指标的监测,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。
3.4.2 ADR症状以一般的为主,严重的有11例,仅占总例数的5%,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,患者经抢救治疗后均恢复正常。药物的不良反应严重时危及到病人的生命,临床医护人员应该对ADR提高警惕。
3.5 ADR的转归:11例严重的ADR经抢救均脱离危险,临床进一步治疗后治愈出院,一般的ADR 209例经及时处理在30min~1h后均治愈或好转。临床用药前应加强监测,静脉滴注控制滴注速度,严格观察,做好抢救措施,减少ADR的发生。
4 小结
药品的属性决定了其在具有治疗作用的同时,必然存在不良反应。临床医护人员必须提高对ADR的认识,早发现早治疗,减少患者痛苦。ADR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、性别及合并用药等有关,除加强儿童用药管理和合并用药管理外,临床用药应关注老年人群,实行个体化给药方案,尽可能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。抗感染药物应用应严格掌握指征,加强对中成药制剂ADR的监测。医院要做好ADR上报工作,药师要加强与医师、护理人员的配合,并向患者做好用药指导和宣传工作,使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药品不良反应。医院要不断完善ADR的监测报表制度,从事ADR监测的临床医药人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,从而为保障社会公众用药的安全筑起一道有效屏障。
[1] 黄建蓉,陈孟林等.我院2011年13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[J].中国药业2011 21(21):34—35.
[2] 凌春燕,管媛媛.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干预[J].中国医院药学杂志.2007 27(7):942—943.
[3] 王洪贵,任强,陈佳等.都江堰市人民医院16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[J].华西医学 2012 27(10):1510—1512.
[4] 韩联合,冯国清,王奎鹏等.40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[J].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6 26(8):1045—1046.
[5] 李瑜.529例药品不良反应/事件报告中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分析[J].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(28):180—181.
[6] 陈文滨,扶玲.中药注射剂200例不良反应分析[J].中国药房 2010 21(31):2954—2955.
[7] 朱琳琳,张维华,于风华.沂水县1585例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[J].中国新药杂志 2012 21(20):2454—2460.
|